本站公告:
PTU现街面 哈市警方打造巡控模式升级版
作者: 黄威金钢郑威宪勇 时间:2014-05-02 来源:黑龙江

本报5月1日讯(黄威 金钢 摄影:郑威 记者郭宪勇)一支警容严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威武文明的巡逻队伍驾乘敞篷越野吉普车现身哈市街头,这标志着哈尔滨警方PTU武装巡逻模式正式启动,从而使原有巡控模式进一步提档升级,形成了全覆盖、网格化、全天候、无缝隙武装巡逻立体防控新模式。


PTU给市民带来更多安全感
据了解,PTU武装巡逻模式全称为“Police Tactical Unit”,是国际上通行的对警察机动部队的缩写,该部队主要负责防爆和反罪恶巡逻等任务。
据介绍,为进一步适应当前动态化、复杂化的社会治安形势,更迅速、更有效地打击突发路面暴力犯罪,哈市警方按照公安部“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武装处突”的工作部署,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以市公安局反恐处突专业力量——哈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和武警哈尔滨支队为主体,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的全新巡逻队伍,通过联巡启动武装巡逻应急处突工作。
据悉,PTU武装巡逻模式将以全市繁华商业区、重要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以网格化巡控为基础,以扁平指挥、区域联动、梯次处置、全域覆盖等勤务运行机制为依托,实施常态化武装巡逻。其意义在于在哈市现有巡控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主城区重点路段、重要点位巡控工作,固化“动静结合、相互呼应、多警联动、整体作战”的全时空巡控体系,强化社会面管控,积极主动预防、快速有效处置涉恐涉暴等突发案事件的能力,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升到新的高度。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和平邨宾馆门前,执勤的武警和特警们乘坐崭新的敞篷吉普车,各个装备精良,警容严整,显得威武而干练。在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广场,特警突击车、临时卡点车、执法服务巡逻车、摩托车及巡逻辅警车全员在岗,队员们着作战服,武器装备齐全,做好了一切应急处突准备。见记者采访,市民王先生凑上前说:“这阵势,让人一看心里就有底。”“平安哈尔滨”微博的网友也纷纷留言点赞:“威武”、“带劲儿”、“好帅好帅啊”、“安全感暴增”……

武装巡逻队员均为最强悍警力
据了解,这次优中选优选调出的武装巡逻力量,堪称目前哈市素质最高、实战能力最强的“尖刀”队伍。
哈尔滨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是全市公安系统最为特殊的队伍,是处置暴力恐怖和突发事件的拳头力量。自2005年成立以来,先后执行了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安保、援疆反恐维稳、广州亚运安检等远程机动、异地执勤任务,立下过赫赫战功,被誉为“黑土地铁军”和龙江警界“仪仗队”。201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警示范队,多次受到公安部、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曾先后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奥运会安保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队伍中各类专业人才济济一堂,有从特种部队转业的排爆专家、生化武器专家、屡立战功的专业狙击手;有从全国著名的反恐专业力量“雪豹突击队”转业的退伍军人;有亚运会拳击比赛冠军、全国警察汽车拉力赛冠军、全国特级特警教官、多次参加全国大比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特警“霸王花”,等等。全队荣立的个人一、二、三等功的数量,达到总人数的三倍,这是公安系统其他警种难以企及的。
武警哈尔滨支队是维护全市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曾多次圆满完成打黑除恶、解救人质、扑救森林火灾、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连续19年执勤无事故。2013年被评为“感动哈尔滨年度群体”。
精良装备器材完全适应实战需要
哈市警方全力为武装巡逻力量配备精良的武器、车辆和装备器材,大大提升了队伍战斗力。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哈市公安局领导带领相关部门专门赴厂家定购了20辆BJ40北京吉普车,哈市公安局由此也成为全国装备此车型的首家公安机关。该车具备四个特点: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轻型越野车;款式新颖、机动灵活、越野能力强;车身上车棚可拆卸,可满足夏季冬季气候变化需要;四轮驱动,动力强大。
同时,哈市警方还结合本市路况和气候特点,对该车进行了改装:为保证指挥联络畅通,为每个车组配备了GPS定位系统、车载数字集群系统及手持通讯工具;为提升巡逻人员单兵防护能力,为每个民警配备了防弹背心、防毒面具等防护器材;为适应不同情况下作战需要,为每个车组配备了遥控阻车器、折叠式防暴抓捕器、非致命性多功能T形警棍发射器、防爆毯、辣椒喷雾剂等非杀伤性警械;为保证武装巡逻车组的火力优势,根据车组人员分工不同,分别配备了突击步枪、狙击步枪、微型冲锋枪、手枪等杀伤性武器。各种通讯、防护器材以及武器、警械装备。从而,确保了每辆武装巡逻车都能够成为具有相对优势的独立作战单元,完全能够满足在市区内的快速机动和特殊情况下的作战需求。
严格专业训练练出过硬战斗力
为确保武装巡逻车组人员的战斗力,参加巡逻的特警和武警在平时高标准训练的基础上,又全面开展了城市特殊作战环境下专业化、高强度的特种任务训练。特别是针对易受袭击的目标、环节、场所,逐地区、逐地点、逐场景开展应急处突打击演练;针对暴力恐怖袭击、严重暴力犯罪、个人极端行为等不同类型的突发案事件,组织开展了现场处置模拟演练;针对预设的各种不同类型假想情况,组织开展警力集结、指挥调度演练;分级、分层次集中轮训,开展武器警械使用法律法规、实战技能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集中训练。
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和反复的实战模拟演练,大大提升了巡逻车组人员的敌情意识、防范意识、战术意识和协同意识,提高了“打得准、擒得住、说得过、追得上”的能力,达到了战术通、地域通、法规通、技能通,练就了一招制敌和一枪毙敌的过硬本领,既确保了在突发事件情况下,各处置环节衔接顺畅、运转高效,又保证了在处置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中能够依法、规范、有效使用武器警械,及时制止、震慑犯罪。
快速反应打造市区内“五分钟处警圈”
在全市网格化巡控的基础上,哈市警方立足实际,科学设定了武装巡逻路段,覆盖全市30条重点街路和55个固定点位,由武警和特警巡逻车辆采取“双相叠加、往复循环”的模式,加大巡逻密度。同时,还结合实际,设置了步巡路段和点位。这些巡控路段和点位,是对全市500个巡控网格的强力支撑。通过巡逻警力动中结网、快速反应、无缝衔接、高效处置,全面构建起新型街面治安防控体系,打造了市区范围内的“五分钟处警圈”。
为进一步提升指挥效率,哈市公安局将车辆统一编组,建立单警、车组、指挥员、指挥中心实时互联、警情同播的通讯网络,确保一旦有突发紧急事件,由110指挥中心统一指挥,随时调动武警、特警、常态巡逻民警和辅警,实现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之间的就近快速增援和策应。
为确保能够集中力量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突发事件,武装巡逻车组人员不承担日常的街面警情处置任务,市民日常报警求助可拨打110报警服务台,由其派属地派出所民警接待处置。

近年来,为深入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有效维护哈市社会安全稳定,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安全可靠的治安环境,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身边的安全感,哈市警方始终将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巡逻防范,有效压降各类刑事案件作为全市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哈市公安局全力打造网格化巡控模式,并完善了三级预警巡逻机制,确保了平时2000人和重大节日期间5000人的路面巡控力量。先后招录了1500名巡逻辅警,配备了500台具有先进科技装备的高性能警务巡逻车,将市区划分成500个巡逻网格,每车2名警力,采取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发挥预防、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以及服务群众的作用。组织武警、局机关民警、派出所民警和居委会干部、物业保安等群防力量开展军警民大巡逻工作,扩大巡逻覆盖,有效地织密了社会面巡控网络。连续开展了“守护平安”和“平安家园”建设活动,深入推进全市老旧小区的封闭改造,全面推进“天网”工程建设,通过全市城市上空的24万个“天眼”进行全天候、可视化巡控,及时掌握社会面治安情况实时信息,有效提升了现行犯罪的发现和打击能力。通过巡控,近段时间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54名、网上逃犯18名。
据悉,近年来,哈尔滨市刑事发案万人发案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一直保持最低;2013年“八类主要案件”和“命案”发案分别为哈尔滨20年和30年来的最低,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历史新高。
记者了解到,新型巡逻模式启动后,哈市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以特警、武警两支“尖刀”队伍为主力,以巡逻民警为支撑,以各分、县(市)局武装处突力量和网格化巡逻辅警为辅助,以执行重要、特殊任务的警用直升飞机为加强,强力震慑现行违法犯罪活动,科学及时处置暴恐等各类突发案事件的工作机制。这不仅会全面提升哈市警方驾驭动态社会治安的能力,也为深化和拓展创建“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哈尔滨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任锐忱要求,要高度重视武装巡逻工作,完善联动机制,切实准备到位,从勤务组织上、从装备上、从保障上不断完善和加强;要组织参巡人员进行演练,掌握处置流程;要树立强烈的敌情意识,随时做好处置暴力突发事件的准备,确保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依法使用武器,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编辑:李鸿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凡注明"来源:"环球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球传媒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环球传媒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2008-2010 WWW.HQJJW.NET.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环球传媒》 版权所有:《环球传媒网》
投稿邮箱:hqcmw2012@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王鑫海 新闻热线QQ:16086708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注册备案号:
京ICP备1204302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1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