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坚守十七载 不忘初心信访人
作者: . 时间:2016-10-31 来源:黑龙江
没有侦破重案的荣誉和自豪,没有抓捕逃犯的惊险和曲折,没有热情服务的鲜花和掌声,同样身穿警服,他每天面对的是沉重的案卷、压抑的倾诉,甚至是宣泄的不满、过激的辱骂……在如此“吵、闹、烦”环境里,别人一天都呆不住,而他却默默坚守了十七年,并在信访工作的平凡岗位上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还先后被评为全市政法系统优秀干警、优秀党员、全市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全市涉法涉诉先进个人、哈尔滨市人民喜爱的好警察。他,就是哈尔滨市公安局信访处案件科副科长胡晓龙。
公安信访工作是警民联系的特殊“窗口”和“桥梁”,胡晓龙常说:“老百姓遇到不公正的事情,到控申部门来反映,是对法律公正抱有信心,更是对公安机关的信任。作为公安信访民警,我们不能滥用和辜负这种信任,能为群众办的事,决不能推托、敷衍,这是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十七年来,他对每一位上访群众,都能真诚对待,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心暖心,用实际行动,在信访窗口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让一颗颗无助、怨恨甚至绝望的心灵,在理解和信任中,感受到了法律的神圣、警徽的庄严和关爱的温暖。
执法—他坚如磐石两袖清风
在公安信访案件中,有许多是犯罪嫌疑人没有归案,引起被害人或家属不满而引发的。胡晓龙知道,要想让当事人息诉罢访,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将人犯缉捕归案,只有犯罪嫌疑人被绳之以法,被害人的权益才能得到最大的保障。因此,在办理此类信访案件中,他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哪怕是有一丝一毫的线索,也决不轻易放过。
信访人刘某的儿子六年前被人杀害,公安机关悬赏征集线索,但案件始终未能破获,刘某认为公安机关工作不主动、不作为,一直上访。在接待的刘某过程中,听着他声泪俱下地哭诉自己的遭遇,胡晓龙同志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给上访人一个满意的答复。为此,他多次与处领导深入基层,会同办案单位一点点地研究案情,甚至跟着侦查员走访调查,力求找到一点破案的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侦查员的多方努力下,经过几个月连续不断的工作,终于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当胡晓龙在电话里告知刘某一家,杀害他儿子的凶手落网时,刘某和妻子激动得抱头痛哭,刘某的妻子哽咽着说,“胡警官,你是俺家的大恩人,俺们没有啥可以报答你的,俺们老两口给你磕头了。”电话里传来了“嘭、嘭”的磕头声……胡晓龙的眼睛也湿润了。电话里他没有说,为了抓住这个逃犯,他和办案单位的民警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大年初二,没有休息过一天。他常说,给被害人家属一个圆满的交待,就是给我干的工作、给我头上的警徽一个圆满的交待。
爱民—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2年,为了适应公安信访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哈尔滨市公安局出台了《有理信访案件问责规定》,公安信访案件大幅下降。然而与此同时,受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对信访当事人的稳控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面对各种类型的信访人,胡晓龙总是带着一种谦恭的姿态仔细聆听。对于一些苛刻、刁钻甚至荒唐的要求,胡晓龙坚持不回避、不推诿,不搪塞、不嘲弄,耐心一一作答。遇到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他也给对方约定时间尽快答复。对于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他坚持掌握好分寸,一句“不着急,慢慢说”让上访者的怨气消去了一大半。同事们发现,他的话语不多,声调不高,但总能和群众找到共同语言,让人信服。特别是对于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上访群众,他总是看在眼里,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给予帮扶。
2015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已经是8点多了,胡晓龙同志加班完毕后准备离开单位,忽然发现楼门口有一位老大爷在墙角被冷风吹得瑟瑟发抖,经询问得知这位老人是来上访的,因路途远到哈市时已经很晚了,又无处可去,准备在大街上过夜。胡晓龙当即把这位老人接到屋里,告诉他可以马上接待不用等到天明上班,并给他买了饭,细心听取老人哭诉冤情,等把老人安排妥当已是凌晨,此时的他水米没打牙。
2014年的夏天,一位上访的老大娘满头大汗跑进信访大厅,急促地说她的钱包不知啥时丢了,胡晓龙二话没说,把工作交待给其他同志,扶着老人家走出了十多条街寻找钱包,钱包没找到,却让老大娘感动得流下眼泪……。
到群众家中下访也是胡晓龙的“必修课“,尤其是外县(市)偏远地方的群众上访,他考虑到上访群众往来不便,有些上访人甚至为路费发愁,告诉上访人:“你就在家等着,我一定来”,他说到做到,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突然间在上访人眼前出现。在胡晓龙的工作中,为上访人买饭、买车票,把自己的手机借给上访人打长途电话的事不胜枚举,这些年以来他自费救济上访群众的钱款就有近两万元。
敬业—他坚心守志赤子情怀
1999年,胡晓龙从东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法律系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分配到哈尔滨市公安局控申处(信访处前身),一干就是17年,从未换过岗位。从阅信员到接待员,从接待员到办案员,从民警到副科长,他始终没离开信访岗位。如今,原先的控申处已经更名为信访处,领导和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的学警已经成长为信访业务的骨干核心。一位位老民警退休了,他们信任“小胡”这个接班人,倾其所学所知,寄托希望;一个个新同志顶上来,他们敬佩“小胡”这位“老信访”,以为榜样,不忘传统;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基层信访科长换了一任又一任,胡晓龙同志始终不变初心,兢兢业业地干着本职工作。
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使胡晓龙深深认识到,公安信访工作既讲原则,又讲法律,还要讲情讲理,为此,他在信心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法律、政策水平的同时,还注重深入洞察、揣摩信访人的心理,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接待群众来访,胡晓龙总是笑脸相迎,一句家常、一句问候、一杯水、一支烟,也要让群众感到温暖。他总能把“激动”变为“冷静”、把“严肃”变为“舒缓”、把“愤怒”变为“平和”,他耐心听取上访人的陈述,认真记录,不论上访人如何喊叫、唠叨,他都是不厌其烦。他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坦诚严谨的态度,真正做到了把上访问题准确解释清、把解决办法讲述清、把上访人的情绪安抚住,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在上访人中,不乏“无理搅三分”甚至是有意编造事实的诬陷诽谤者,这个时候胡晓龙同志义正辞严,据理力争,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理和答复,让对方感到法律的威严和公正,那些无理上访人员在他面前自觉渺小,称胡晓龙是一个“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人”,而在大多数信访群众的眼里,胡晓龙就是个无所不能的“点子王”,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
2012年,同在香坊夜市出摊儿的邹大姐和方大姐因为一点琐事,双方发生了争执,家里人的参与使拌嘴最终演变成了殴斗事件。派出所依据受伤情况给邹大姐的儿子处以200元的治安处罚,给方大姐家的儿子处以警告处理。邹大姐不同意,认为自己家也吃了亏,也有伤,应该同样处以罚款,遂开始上访。方大姐一看邹家上访,担心自己吃亏,也到市公安局上访,可当接访民警问到上访理由时,自己也说不清,就是含糊的说派出所处理不公。双方箭在弦上,谁也不肯退让。看到这种情况,胡晓龙认为双方根本就是在互相斗气。他告诉民警“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人家上了门,那就是带着一份信任来的,咱们就得想办法给处理好”。胡晓龙带着民警经过走访得知,邹大姐和方大姐平日里是无话不谈的好姐妹,感情基础比较好,只是因为事儿越闹越大,双方都下不来台。胡晓龙借鉴了基层派出所开展调解工作的一些做法,把居民委主任、邻里大妈、大婶都请来旁听,让双方当事人当面锣、对面鼓的开始说理。在大家共同劝说下,上访人双方和好如初。
奉献—他甘于平凡无怨无悔
胡晓龙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在公安信访事业上,工作起来,从来没有“时间观念”。下班了,上访人不是满意地离开,他也不离开,直到目送最后一位上访人安心离去。近5年来,胡晓龙同志接待上访群众万余余人次,他的290多个公休日和假期,只休了不足一半,其余假日全部投入了工作,累计加班加点的时间超过3800小时。经手的案件5000余件,是其他同志平均工作量的两倍,5年完成了10年的工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做群众工作的高超能力和出色的业绩,使他总要担当最重要的任务。重大节日和重要会议期间的排查化解工作,特别是驻京、驻省接访、劝返工作是信访工作中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在艰巨任务面前,胡晓龙同志从来不会退缩,总是主动争取、阵阵不落。在胡晓龙同志自2008年奥运年起的8年多时间里,每年都要带队赴京接访,有时是10天、20天,最长的一次他在北京接访了两个月。按照上级机关和市局的安排,胡晓龙同志总是负责最敏感地区的接访工作,特别是公安部信访办等场所的接待劝返任务,他每天早5点前就到岗排查,在无遮无挡,无法休息的岗位上一站就是一天,回到宾馆后累得吃饭都没了力气。他对上访人员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突发事件能冷静面对、果断处理,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公安机关的良好声誉和信访秩序,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和市信访办驻京工作组的好评和称赞。中央巡视组进驻龙江期间,胡晓龙同志作为全省公安信访战线的代表,在巡视组驻地设点接访,代表省公安厅接待信访群众,两个多月40余个工作日,接待了3000余名群众,没有发生一起因接待不满意群众在现场闹访问题。2014年3月,省厅信访处专门发函为他请功——在他挂满勋章的胸前,又多了一枚二等功奖章。
胡晓龙在对待家庭和处理家庭事务,总是把工作放在首位,老人体弱需要照顾、妻子忙碌需要体贴、孩子年幼需要陪伴,当这些与工作发生冲突时,他总是毅然地选择了工作。为此他受到家人的责怪,他也总是劝解说:作为党员,又是干信访的,工作像是救火,怎能放下工作只顾自己的事儿?胡晓龙的妻子是一名铁路电视台的记者,出差采访家常便饭。赶上两个人都忙起来,根本谈不上照顾家,胡晓龙从来没向组织提过困难,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默默承受着。2014年中央巡视组进驻期间,胡晓龙同志的妻子突发腰间盘疾病,卧床治疗,双方老人年事已高,无法照顾妻子,女儿年幼无人看管,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想起带病伏案攻读的孩子,急得满嘴起泡,可当时正赶上巡视组进驻龙江的“节骨眼”,他肩负接访重任,怎么能离开那些翘首企盼着的上访群众呀,他愣是没有请过一天假,顽强地坚守在接访、办访工作的一线,把孩子送到了托管班,白天找护工护理妻子,晚上接访结束后他再到医院陪护妻子。
17年,胡晓龙同志的岗位始终没有变,时至今日,他未改初衷,群众满意就是他的工作宗旨。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心动魄,身后却留下了一行行坚实脚印,心中装满了百姓的冷暖情愁!他是根无名的桥柱,默默撑起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用自己的工作努力实践着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记者郭宪勇)
编辑:李韬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凡注明"来源:"环球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球传媒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环球传媒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栏目推荐
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