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兰红军书记 一路走好!
作者: . 时间:2017-02-25 来源:黑龙江
祭 兰红军书记 一路走好!!!
红军兄弟!双城人民骄傲!您在天堂安息吧!
兰红军,男、1970年1月9出生,汉族,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人,现任双城区周家镇街道党委书记,2017年2月24日早上因工作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英年早逝,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敬业精神与爱民情怀。
一支金拐杖支撑起一个 残疾的人生
一一记金城乡党委书记兰红军
叶闻莺
2013.6
父亲二年前去世了,母亲随我搬到了城i里住,从那以后,就再没回过金城乡和平村的老家了,心底里有些想念。恰逢清明节便急切地做好了计划,回乡祭祖,由于有三天小长假便不急于返城,正好借祭祖之机,走亲访友。让我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短暂的停留,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如此强烈的震撼。沐浴在春风里,看着路两旁迎风摇动的一棵棵小松树,还有那些即将发出叶芽的柳枝、那些即将开成烂漫一片的丁香和榆树梅,还有人们脸上绽放的春花般的笑容,那春燕般喜悦而动听的声音,这是这个村子里土生土长的人,所见证的小村里最具生机的一个春天。
听乡亲们争相讲述着二年多来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乡村故事,一件件、一桩桩,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让我最不敢相信的就是发生在我们村里孙金福身上的故事。
说起孙金福,我和他不止是同生在一个村,他还是我的小学同学。虽然这么多年没有什么更深的交往,但毕竟还是了解一些的。孙金福,今年46岁,1993年,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孙金福被确诊为恶性肿瘤。为了保命,他不得不做了截肢手术,整个一条左腿就这样从大腿根锯掉了,从此孙金福成了一条腿的残疾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孙金福的老伴因过度着急上火导致了双目失明,如今40几岁的人,已然满头白发,而且白得那样彻底,在她的头上竟然找不到一根黑发。她满脸皱纹,面色灰黄,听到室内有很多人的声音,便怯生生地、颤抖地用手遮挡着丝毫看不到东西的那双眼睛。由于过度忧虑,她又患了抑郁症,政府多次送精神病医院为其治疗,但也只是缓解,时好时坏。第一次见到她,我一直误以为是孙金福的老母亲。当我得知她的真实身份时,不由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好可怜的一个女人!家里原来的两间草房稀淌哗漏,上面挂了一层平瓦后,雨是不漏了,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多年的土墙早已半颓,却因负不起瓦重而坐坡。眼看着两间小房风雨飘摇,随时可能整体倒塌。听包扶困难户的齐乡长反映情况后,金城乡党委书记兰红军亲自到孙金福家里了解情况,回乡后立即取出自己曾经用过的铝合金拐杖,亲自送到了孙金福的家里,并拉着他的手说:“党和政府会帮助你们的,除了生活中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之外,乡里已经着手研究解决你的住房问题,所以你一定要坚强,人活着是一种精神,只要你的精神不跨,就没有任何困难能压倒你。”孙金福望着兰书记离去的背影,用手一寸一寸地爱抚着这副“无价的金拐”,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从此他暗暗下定了决心:“我一定要用这副‘金拐’支撑起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他把拐杖精心地收藏起来,平时舍不得用,只有出门时才会拿出来用一次。每当夜深人静辗转难寐之时,他就用手轻轻地抚摸这副鼓舞着他自强不息的“金拐”。
2013年,全村人都知道残疾人孙金福住上了新房。村里给打地基,政府出资建起了两间漂亮温暖的彩钢房。周围那一米多高、半尺多宽、整整齐齐的院墙都是他自己拄着拐杖,用一条腿砌成的,还有自家的园子和一埫多地都是他自己种的,到秋天也是自己收回来的。听着这样的故事,不禁惊叹着,为孙金福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折服。
孙金福的女儿今年19岁,在牡丹江大学上学,正在实习阶段,今年七月份毕业。眼看着苦日子就要熬出头了,村民们感叹着,唏嘘不已,是金城乡党委书记兰红军的“金”拐杖,是党和政府的温暖,支撑起孙金福一个残疾的人生。
他是谁的儿子
一一记金城乡党委书记兰红军
叶闻莺
2014年4月25日,笔者随着双城市委宣传部和作家协会组织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民心工程采访组来到金城乡。在这一整天的基层采访活动中,一直萦绕在心头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是谁的儿子?”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我太过幼稚了,可我却在那一天的行程中不停地追寻着答案。
上午九时,金城乡政府会议室里,春天的暖阳伴着花香任意地挥洒,桌案上翠绿翠绿的“绿萝”伸展着,欢迎着。一进门的左边墙上挂着一幅图文并茂的“公民道德歌”,右边墙面上是精心设计的“道德讲堂”四个大字。迎面的墙上挂着近两年赠乡政府的锦旗。从北向南第一面锦旗上面赫然写着:“人民公仆,情系百姓,抗洪抢险,不惧生命”,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村民签名。第二面写着“百姓公仆,人民政府爱人民;全心全意,做人民满意公仆。”第三面写着“人民公仆,温暖送人心;心系百姓,为民解忧难”。第四面“扶危济困,为民解忧;人民公仆,……”看到这,我觉得有些奇怪,便快速地扫了一下其它的那几面锦旗,这时我发现了在每一面锦旗上面竟然都有同样的两个字,那就是“公仆”二字。立时,我的心跳开始加速,真的很激动,不是为庆祝自己小小的发现,而是为金城乡党委和政府那一片为民的情怀所感动,看着一面面不同日期和不同的送旗人,却不约而同地绣着那闪闪发光的“公仆”二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巧合,但我知道这能说明什么?其中的道理恐怕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只能说那是金城乡群众最公正的评价,最真心的道白。
看着正在播放的群众路线教育专题片《被爱煮沸的这片热土》金城乡党委迎着百姓的疾苦走,那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我的心真的再也无法平静了。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了“子民”二字。我从小在金城乡和平村长大,应该算是金城乡的子民吧,而乡政府的领导呢?他们是什么?是金城乡的“父母官”?也就是说,他们是金城乡子民的衣食父母。但专题片上的人物身份却一次再次的让我感觉有些“错位”,于是,一系列的问题随之显现出来,谁是子民,谁是父母?谁是谁的儿子?我开始反复地追问自己。在随后的基层采访中,我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随着采访队伍,来到了和平村孙金福家。在我们即将离开孙家的时候,孙金福拉着兰书记的手说:“我住着政府给我建的新房,衣食无忧,本不想给政府再添麻烦了,可是我又添了个病,腰间盘脱出,我都不好意思说了,前两天我让齐乡长回去转告兰书记,和兰书记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给我雇个保姆。”兰书记说:“你的事我知道了,所以,今天过来看你,马上研究给你看病,不行的话就联系一下敬老院。”金城乡党委书记兰红军与残疾人孙金福的一番对话着实令我吃惊不小。孙金福没把兰红军当成党委书记,他是把兰红军真当成自己的儿子了。当一个人生病需要照顾时,只有和自己的子女才能提出雇个保姆的要求,和别人说好使吗?还有多少父母在不孝顺的儿女面前也不敢轻易提雇保姆吧?可是孙金福和兰书记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这让我内心中生出了诸多感慨,使我一下子又想到在会议室里看到的那一幕:每一面锦旗上面都有“公仆”二字,想像着这个人民的公仆是怎样当的,那一面面锦旗的背后又有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爱国村,让我觉得最生动的一个故事,就是在乡政府帮助贫困户建房子时,88岁的村民车仁勇向兰书记提出:“单扇的大门不够宽,要建更宽点的两扇合开的大门,不然怕死的时候,棺材抬不出去。”听后兰书记立即下令,将刚建好的大门拆掉,改成双扇的宽大门,最终达到老人满意为止。听了这个故事后,心中越发感慨,这就是一个老弱、贫困的、正在被救助当中的村民和乡党委书记的对话?我不敢想象。我不停地在问自己,兰红军是谁?是金城乡党委书记,还是金城两万五千村民的公仆?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还是贫病村民的救星?他真是这些鳏寡孤独以及五保户老人的儿子?就这样,无数的疑问和感慨交织着,感动着,一次再次地任泪水在春风中挥洒,思绪潮涨潮落。
春天,兰红军张罗着为种不上地的村民免费送种肥,夏天,他带领乡亲们一道抗洪抢险,访贫问苦,为重病患者捐款治病,奋不顾身救火,扶贫济弱,栽花种树,寒来暑往,他就样心系着百姓。这让我想起了兰考县的焦裕禄,想起了那个自称为“人民的儿子”的总理周恩来。在我们离开这家时,随着那双扇宽敞的大门一开一合,老两口和兰书记脸上的笑容,也在我脑海中不停地切换着。我终于找到了“他是谁的儿子”的答案。金城乡兰书记带领领导干部所解决的不仅仅是扶危济困,他能俯下身来,倾听着百姓最心底的声音。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凡注明"来源:"环球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球传媒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环球传媒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栏目推荐
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