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记忆 黑龙江省佳木斯二十三粮店的故事
作者: 时间:2018-09-03 来源:黑龙江
改革开放40年 振兴东北看龙江 系列报道之
40年记忆 黑龙江佳木斯二十三粮店的故事
于大宇 潘蕾 记者郭宪勇
前段时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就陆续成立了50多个粮店,负责全市人口的粮食供给。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慢慢过渡后,大批大批的粮店逐渐被淘汰,然而却有一间粮店经历了60多年的风霜洗礼,屹立不摇尽人皆知,这就是佳粮二十三粮油食品店。
今年59岁的史庆明现任二十三粮店的党支部书记、总经理。从1980年初到二十三粮店做保管员,再到成为粮店的掌舵人,史庆明了解它的过往,也见证了它几十年的风云巨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史庆明的记忆,听他聊聊自己和二十三粮店的故事。
始铸就“金字招牌”
在史庆明的心里,二十三粮店既是他任职的单位,也是他的家。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他的家人,来这里的每一位顾客都像是常常来串门的亲戚,二十三粮店厚厚的家史对史庆明来说,是他的骄傲,也是他前行的动力。
曾几何时,在佳木斯的大街小巷里,写着“为人民服务”标语的粮店鳞次栉比地坐落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片区的居民提供口粮。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同样也用鲜红的油彩印在了二十三粮店的营业窗口上,异常醒目。这是二十三粮店的一块“金字招牌”,是史庆明心中的一杆秤,也是他为之骄傲、为之自豪,并贯彻始终的准则。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粮店是粮油供应的主渠道,每个月初,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粮本到指定的粮店领取定量的粮食,这也让粮店成为了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时,二十三粮店负担佳木斯市3000多户10000多人口的粮食供应任务。每逢领粮的时候,粮店的门前总是早早地排起长龙,居民们拎着面袋,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排号领粮。有不少人家因为家务事无暇分身,就派家里的孩子来排队,虽然看着别的小朋友玩耍心里痒痒的很,但是为了家里人一个月的口粮,这些孩子还是一动不动地坚守“岗位”。取粮的时候,人们总是认真地盯着秤杆的准星,生怕有一点误差。这些都见证了粮食对于当时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粮店的工作人员在称粮时总是一丝不苟,尽量让每一个人都满意而归。
每到领粮的日子,粮店的工作都特别多。当时粮店的粮食是由上级统一配送的,装卸队的工人们把成麻袋的粮食运到粮店的仓库里。付粮的营业员也不容易,他们要从库里把粮食搬出来倒到米仓里,每一回付粮,就得拿着铁撮子从米仓中去舀,时间一长,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后来,二十三粮店采用了机械化的设备付粮,只需一按电钮,粮食就能自动从仓口流出来,省了不少力气。
1980年,史庆明被分到了二十三粮店,成为了这里的一名保管员,从这一年开始,史庆明和二十三粮店的情分也愈发深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佳木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主食品逐渐增多,每月粮票或多或少也有了结余。当时领粮的政策有了一定的宽限,居民不需要去指定的粮店领粮,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因为多年来良好的信誉,选择二十三粮店的居民不减反增。而当时,粮店已经开始出售议价粮,议价粮虽然高出供应的平价粮,但是因为无需粮证,可以随意购买,所以来买粮的人也越来越多。
1976年,二十三粮店在全国粮食系统率先实行了“前店后厂”式的便民经营,推出了摊煎饼、炸油条、卖豆浆,加工玉米面面条和大饼干等服务项目。
当时,这被叫做粗粮细做,增加主食品花样,只要拿粮票,人人都可以买来吃,但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来买的人没有几个。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来买早餐的人就越来越多,每天一大早来购买的居民络绎不绝,排着长队。因为买的人多,原本四点开张的小摊子,出摊的时间越来越早,甚至有时候天还没亮就有人到粮店敲门来买豆浆,粮店加工面食量每天接近400公斤,员工们从付粮员一下子变成了卖主食的售货员。作为保管员,每天给小摊出货的数量也越来越大,忙的时候史庆明也要帮忙售货,从早上四点出摊,六点回到粮店的岗位上,一直干到晚上六点才能下班,一整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可是店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那段时间工作的每一天对于史庆明来说都是一种激励,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影响着他,直到现在。
那时,二十三粮店要求员工人人做到“六知”,即知道包户姓名、地址、职业、单位、人口和口粮年盈亏。一有时间,所有员工便下到居民委去走访用户。除了发豆腐票,问一问粮食够不够吃,家里有没有特殊情况用粮,也帮军烈属劈柴引灶,帮五保户扒炕抹墙,帮老教师烧水做饭,帮老干部拆被洗衣……每年度都有考核,当问到某委某组某户时,员工必须对答如流。辖区里的人家都在粮店员工心里装着,有外地人来走亲戚的,只要是走到二十三粮店这一片的,如果找不到,不用到派出所,到二十三粮店一问准保能找到。就是现在,二十三粮店的很多老员工还能记起一些当时自己负责的片区住户,虽然很多已经搬离这里,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
改革中涅槃重生
从1980年上班后,史庆明也曾经到其他粮店任职,1992年,史庆明被调回到二十三粮店任职主任。这一年对史庆明来说是一个重新的开始,对于二十三粮店来说也是一个分水岭,粮店经历了涅槃式的洗礼。
1992年,国家放开了粮食经营,受冲击最大的是粮店。财政补贴取消了,一时间,集体、个体粮店遍地开花,多层次经销粮食使粮店的销售额锐减,有的粮店生意萧条,虽然地处闹市,但光顾者寥寥无几,个别的粮店因为经营不景气,只能是“铁将军”把门,停了业,职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
当年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按市场经济规律,将全市按数字起字号的粮店字号取消,改为按地名挂字号牌匾,因为二十三粮店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树立的良好的信誉,唯独保留了“二十三粮店”的字号。对于史庆明这个刚刚上任的新官,这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责任。
1993年,二十三粮店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二十三”这个名牌国有粮店要同星罗棋布的粮油摊点在市场中一比高低了。虽然竞争的形势极其严峻,但是史庆明知道,无论何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是硬道理。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很多年来,史庆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计划经济时代为人民服务是勤勤恳恳地做好人民的勤务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更多的是要从人民的角度想事情。过去的粮店是“我卖什么,你买什么”,此时这种想法显然已经没有立足之地,而“你需要什么我就经营什么”才是粮店今后发展的道路。
为了方便顾客,二十三粮店从1992年开始就将大包装的粮食拆开,分成小包装售粮。接着,拆除了已经不适应形势变化的机械化售粮设备,扩大了营业面积,从80平方米扩大到240多平方米,增加了货架柜台,由过去的米面油“老三样”不足十个品种,增加到调味品、酱油醋、小食品、生活用品五大类100多个品种。
以往,二十三粮店就有送货上门的传统,但只为军烈属、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等有特殊情况的用户免费送货上门。然而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出奇制胜。在和店里的员工商议之后,二十三粮店为市区内所有用户提供免费服务,走在全省粮食系统的前列。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财力有限,只有一台人力车全市跑。凡是打电话来需要送粮的,哪怕一袋盐、一瓶醋,都会准时送到顾客家中。因为没有送粮的专人,都是职工下班以后送,每个员工都是送粮员,就连史庆明也包括在内,直到现在有了专门的送粮员,忙起来的时候史庆明也会开车为顾客免费送粮。
当年入户走访的时代,有的居民开玩笑似的对二十三粮店的员工说过,“米面家里都有,你们应该送点现成的饺子来”,没想到一语成谶。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九十年代初,速冻食品备受青睐。顺应潮流,1992年二十三粮店对200多平方米的后厂进行了改造,引进了一条国内最为先进的速冻饺子生产线,生产20多个品种速冻饺子,日产量达到1000公斤。为了保质保量,从投料、拌馅、和面到包装,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坚持当天进鲜料、当天拌馅、当天生产、当天出库。1998年,由于存储原料的冷柜出现故障,300多公斤的猪肉腐败变质,史庆明毅然决定将变质的猪肉全部销毁,宁可让企业损失点钱,也不能砸了二十三粮店的“牌子”,这一次粮店就损失近万元,然而正是靠着这份诚信,他们生产的汤圆、饺子等20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凡注明"来源:"环球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球传媒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环球传媒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栏目推荐
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