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伦市农民企业家杨志臣:执着创业不言悔
作者: 记者李涛 时间:2019-11-25 来源:海伦市委宣传部
本网讯(万希龙 马明超 孙曙光 记者李涛)在黑龙江海伦众多民营企业家中,杨志臣的创业经历可谓是充满传奇,从一条狗发家到如今拥有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海伦市鸿润粮油加工有限公司,其间几起几落,让闻者唏嘘感叹,对他“不坠青云之志”的创业执着劲头深感佩服。
杨志臣的创业成就与“诚实、苦干、执着”这三个词分不开,正是凭借诚实、苦干和执着的精神,他才成就了自己的创业传奇。
一条狗,弄出个“万元户”
今年59周岁的杨志臣看上去是一个憨实的汉子,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具有农村人身上所有的优点——实在、勤俭、能干。说起自己的“发家史”连他自己都觉得有趣。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杨志臣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和父母一样,守着自家的几亩薄田靠天吃饭。他总觉得这样的日子过着有些乏味,心底里老是想着换种活法。1983年的一天,他在村邻那无意间看到一张报纸,报纸上哈尔滨一家羽绒厂收购鹅毛的广告给了他灵感:农村鹅毛不值钱,好收,收鹅毛一定行。他决定去哈尔滨看看情况,可他手里没有钱,出不去啊!于是,他拿着报纸,跑到自己的舅舅家打算借点钱。但舅舅家也没有钱。疼爱他的舅舅就说:“你把我家的狗迁走吧,家里也就它能换点钱,现在狗肉好卖。”杨志臣就背着狗到了海伦县城,可狗没人买。最后,在他叔叔的帮助下,他背着狗到了哈尔滨,将狗以每斤0.8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饭店,得到20多元。就是这20多元成了他的启动资金。在哈尔滨,他与羽绒厂家取得了联系,确定了为厂家提供鹅毛的意向。回到村里,他弄到了一些鹅毛,先后7次把鹅毛送到厂家,还带着同村的几个村民一起。鹅毛送到厂家后,厂家并没有直接给结账,实在的杨志臣也没在意。转眼2个月过去了,羽绒厂的钱还没有转来,这让他心里有些不落底儿了。就在他和村民们都以为受骗了的时候,第一笔2000多元的羽绒款打到了村里的账户上,这让他与和他一起干的村民们来了劲头。从1984年开始,在接下来的3年里他开始东奔西跑在各乡镇村屯收购鹅毛,很快成为了“富甲一方”的万元户,并在1988年绥化地区扶贫扶优大会上作为典型发言,受到当时海伦县的表彰奖励,这可是海伦的首批万元户之一,含金量特别高。成了万元户,杨志臣没有忘了仍然贫困的乡亲们,1987年他自己成立了一个分绒厂,并拿出三四万元交给70户贫困村民,让他们帮助收鹅毛,赚了算村民的,赔了算他自己的。
时运不济,创业“走麦城”
1989年,海伦县成立编织社,编织社负责人“三顾茅庐”来请杨志臣出任采购员,碍于情面,他“出山”了。一年多后,由于市场原因,编织社解体。随后,杨志臣到一家羽绒厂作指导。1990年底,“走投无路” 的杨志臣开始在海伦县雷炎公园附近搞养殖,养猪养鸡,结果一年后,手中的二三十万元积累一下子全部赔光。无奈之下,杨志臣由东拼西凑从亲属中借来一笔资金,重新做起羽绒生意,本来挺好的生意,却因遭遇盗窃,一下损失了几万元,这让杨志臣“元气大伤”。他再次“厚着脸皮”找到亲属借钱,前往克东县,开了一家面粉厂。半年后,因效益不好,他将面粉厂搬迁到呼兰县。在呼兰县,无钱的他,终于在呼兰农村信用社得到了支持,在信用社贷到了款,面粉厂的效益转好。效益转好了,踏实经营、实在做事的杨志臣却遭遇了他人生中的“滑铁卢”——销售中赊欠面粉款的客户不见了,他被骗了!他的流动资金链断了。心在淌血的杨志臣只好将设备变卖了。
面粉厂破产后,杨志臣带着妻子和十五六岁大的大儿子,揣着家中仅有的几千块钱到了天津,在一个小区开了家粮油店,并送货上门。妻子负责坐店经营,他和大儿子驾个三轮车各小区叫卖米面。有一次杨志臣和孩子不在,正赶上有两个住户要面。身体原本就不好的妻子前去送货,两趟五楼下来,她累得吐出两大口血。这件事儿让杨志臣心中特别难受,他觉得为了一袋面2元钱的收入,累坏了身体太不值了,挣惯了“大钱”的他,十分不甘。半年后,他看到旧货倒卖十分来钱,就不顾妻子和家人的反对,从天津跑到辽宁做起了旧货倒卖买卖,结果又将手中的一点儿积蓄赔光。无奈,他只好把妻子和家人接回沈阳,在沈阳开了家粮油店,由妻子和孩子守店,他则被舅舅聘到舅舅家的面粉厂负责在山东的小麦采购。后来,舅舅家的面粉厂生产了,他就离开了舅舅家的厂子,也没有接受舅舅一家提供做生意的资金,而是拿出仅有的4800元钱来代卖舅舅家生产的面粉,凭着苦干实干,一年后,他赚了3万多元,这样的赚钱速度对杨志臣而言,还是不满意,他觉得一年不赚个百十来万不叫赚钱。于是,他拿着刚赚的这笔“小钱儿”,自己一个人跑到吉林省去做饲料生意,这一回,走了十几年“霉运”的他没有白折腾,总算来了个“大反转”,两三年后,他赚到了两三百万元。
建油厂,心中有个“大梦想”
2008年,杨志臣回到海伦,此时,原有由私人承包的海伦市制油厂正值难以维系生存,杨志臣拿出自己的积蓄和连抬带借凑足了1000万元,接下了这个采用浸出工艺、日处理400吨油料的厂子,在原址成立了“海伦市鸿润制油厂”。2013年,他将油厂进行改建,改建成他独创技术、采用压榨工艺、日处理油料280吨的制油厂。2017年,他将厂子迁往距离市区3公里的前进乡永安村,并更名为“海伦市鸿润粮油加工有限公司”,2018年2月,公司再度开机生产,此时的制油厂已经采用特色压榨工艺生产,达到了日处理600吨油料的能力。
杨志臣出生在1960年,严格说是标准的60后,或许因为是60后的缘故,他对毛泽东有着一种特殊感情,在新厂建设时,他特意在场区设计了升旗场地,准备在那里再树一个毛主席雕像。他说,毛主席和共产党创立了新中国,是老百姓自己的共和国,老百姓必须要感恩,他要教育全厂职工感恩老一辈革命家。或许正是这份感恩心理,才让他有了“即使再艰难,也不放假、不减员、不拖欠工资,更不能拖欠国家税款”的想法和行动,在企业遇到困境时,他没有舍弃他的69名员工、没有拖欠国家税款。
从2008年至今,杨志臣的油厂没有一分贷款、没有一分欠款。鸿润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大豆油、大豆饼产品指标由于同行业标准,产品已经打入欧盟、美国市场,尤其是大豆饼在欧美国家供不应求。
“海伦硒都的大豆品质好,应该打入高端市场,我有个梦想就是制造出精制优质的油品给海伦添色。”杨志臣的想法并不高大上,但十分实在,他说,正在准备上个精炼设备、建立现代化包装车间,研究如何把大豆加工成更多的豆制品食品比如豆制品挂面,他的目标就是生产出有特色、质量好、被老百姓认可的好产品,让中国人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编辑:孙玥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凡注明"来源:"环球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球传媒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环球传媒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栏目推荐
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