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发的砍价链接,千万不要再点了!这都是新型骗局
作者: 郭宪勇 李欣蕾 时间:2020-06-24 来源:哈尔滨市公安局
环球传媒网24日讯(郭宪勇 李欣蕾 石磊)从几元的零食到几千元的手机、万元的相机,很多都号称“只要邀请朋友在链接页面中帮忙‘砍价’至0元,即可免费获得该产品”。但是,许多网友却反映砍价后无法成功购买,甚至卡内资金被转走,而多起案例显示这是一种新型诈骗手段。
案例一:帮忙砍价却被坑存款
网友国先生几天前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帮忙“砍价”购物的链接,上面写着“找朋友帮忙砍价,最低0元就可以购买知名品牌手机。”国先生当即帮朋友点了“砍价”键,留下姓名和电话后,页面马上显示“你已帮朋友砍了68元!活动时间有限,只要填写信息参与活动,找朋友参与砍价就能零元购手机。”
国先生不假思索地将链接转发到了朋友圈,并给好友发信息要求帮忙“砍价”。此时,国先生收到了银行信息,显示他的银行卡被划走500元。“密码不知道怎么被泄露了,余额一次性被转干净了。好在微信绑定的不是我存钱的卡,不然损失肯定更大。我怀疑就是填写的个人信息泄露了。”国先生回想仍心有余悸。
案例二:身边朋友收诈骗短信
网友栗先生也是朋友圈砍价的受害者。一日,他看到一个朋友发了一条帮忙砍价的链接,为给朋友帮忙,栗先生没有多想就点击进入并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页面也显示“你已帮朋友砍了60元”。此后,栗先生身边的许多朋友都收到了一条署有栗先生名字的诈骗短信,令栗先生尴尬不已。他怀疑自己和朋友的信息,就是这次“砍价”活动所泄露。
案例三:砍价成功没买到商品
网友项女士曾参与朋友圈内的“砍价”活动,但却并没有因为“砍价”得到任何好处。为了让更多人帮着砍价,她不仅将链接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还让亲朋好友转发到30多个微信圈里找朋友帮忙。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项女士终于将价格从4000元左右砍到了“0”元。但是,当她点击购买键时,却发现货品已经售完,无法购买。“我这么费劲,没想到,最后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其实,犯罪分子的最终目的只是取得参与人的个人信息,即便真的砍到0元,手机也不可能白送。
哈尔滨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提醒:朋友圈“砍价”已从商业营销演化为新型诈骗。起初,微信“帮砍价”活动只是商家的经营手段。但是,这种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且易被大家接受的活动方式被犯罪分子所青睐。他们通过朋友圈“砍价”收集个人信息或实施诈骗犯罪,参与过的用户会收到大量的广告短信和诈骗短信。
广大市民对朋友圈发布的砍价赢大奖类信息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填写个人信息。对于要求转账汇款的一定要核实好对方具体身份后再做决定,遇到诈骗后要保存好聊天记录,及时拨打110报警。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凡注明"来源:"环球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球传媒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环球传媒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栏目推荐
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