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柜员错将4000取成40000,客户不肯还,判了
作者: 时间:2020-12-27 来源:
由于银行的失误,顾客取钱时无故获得的款项不予归还犯法吗?关于这个问题,不久前还真有人打起了官司。
赵某是某银行的员工,在为客户党先生办理取款业务时误将4000元取成40000元,可党先生却找各种理由推托不还,赵某不得不提出诉讼。
2019年10月18日,党先生到山东某银行分理处办理取款业务,并在取款凭证上写明取款金额4000元,但因银行柜员赵某粗心大意,误将40000元支付给了党先生。根据银行内部规定,赵某将党先生多支取的36000元先行向银行偿还,该银行分理处承诺由赵某代为向党先生追要。
后赵某多次找党先生协商,要求其退还多余36000元,但党先生在退还10000元后,对剩余的26000元以种种理由推脱,迟迟不予返还,无奈之下赵某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在银行分理处办理取款业务时,取款凭证上写明取款4000元,但因原告工作失误,实际提取了40000元,被告多提取的36000元,已构成不当得利,应向银行分理处返还。现原告已先行向分理处返还了36000元,分理处出具证明允许由原告本人代其向被告追偿,故被告应向原告返还,并支付利息。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之规定,判决被告党先生返还原告赵某不当得利款26000元,并支付利息。
法官说法
那么从法理上,党先生为何要归还无故获得的36000元呢?这要从“不当得利”这一法律概念说起。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根据,使得他人遭受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一种法律关系。不当得利制度对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流转关系有调节作用,目的在于恢复民事主体之间在特定情形下所发生的非正常的利益变动。
本案中,党先生因为银行工作人员失误无故获得36000元,银行遭受经济损失,银行的损失和党先生获得利益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党先生获得的利益也没有合法根据,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所以党先生应将不当得利返还。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凡注明"来源:"环球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球传媒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环球传媒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栏目推荐
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