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 留给子孙一片绿
作者: 时间:2020-07-20 来源:人民日报
青海省达日县自然资源局草原站站长罗日盖——40年 留给子孙一片绿
![]() |
|
黄河之水青海来。从玛多县鄂陵湖出水口的零公里起点出发,万里长河顺流东去,很快进入了第二站——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
九乡一镇,草场面积占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5%——达日的草原,成为黄河源头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这是两个月前,我在这里刚刚种下的草籽。”走进满掌乡查干村,罗日盖(上图,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供图)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拿尺子测量起幼草高度,关切的神情就像呵护新生的婴儿。
戴着一顶藏式毡帽,并不高大但结实的身躯,粗粝黝黑的面容,罗日盖的样貌与高原腹地的牧民并无二致。只是那一副圆框细腿的眼镜和从不离身的笔记本,显露着他的身份——达日县自然资源局草原站站长。
在草原站,他已经干了快40年……
同事们眼里,罗日盖是无路不知、无地不晓的“活地图”。他出生在达日县一个普通藏族牧民家庭,因为学习过拖拉机驾驶和维修,“误打误撞”地被分配到了县草原站。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罗日盖每年在野外工作的时间都超过200天,“全县的土地几乎都是草场,咱不能蹲在办公室,必须把工作干在大地上。”
年复一年的坚持,他用脚步丈量了全县33个牧委会的角角落落。在外人看来并无区别的草原、山峰、河流,“不夸张地说,每一处我都能叫上名字,因为我都走过。”
在乡亲们眼里,罗日盖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泥腿子”。这不,一见罗日盖,查干村的牧民先多就给他送上一个热情的拥抱。“今年春天,老站长带人到我家草场,又种下了20亩的草籽,还千叮咛万嘱咐,‘可别让牛羊吃了啊’。”说起罗日盖,先多竖起大拇指,“老站长真是个实干家,而且是咱基层牧民的救星。要不是他,恐怕我家的草地都得退化成黑土滩!”
先多说的黑土滩,是曾经令牧民闻之色变的“草原癌症”。
“众所周知,东北的黑土地是养分丰富的沃土,但只有一字之差的黑土滩,却是高原独有的生态退化现象。”罗日盖直言,自己工作40年,大半都在和黑土滩较劲,“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草地植被退化后地表就会裸露出来,远看一片黑褐色,被称为黑土滩。如果不及时治理,再严重就会沙漠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三江源地区都遭遇生态恶化。“人草畜矛盾激化,不少牧民不得不搬迁到异地他乡。”罗日盖记忆犹新,“就说这满掌乡,曾是全县草场退化最严重的一个乡,一度有七成草场退化为黑土滩。”
紧急时刻,国家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在江河源头开始了一场保护“中华水塔”的绝地反击。退牧还草、人工种草、工程灭鼠、建设网围栏……罗日盖带着同事全年无休,先后修复黑土滩近80万亩,相当于7.5万个标准足球场大小。长年在草原上风餐露宿,罗日盖双膝关节严重受损,如今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不打紧,不打紧”,他笑着摆摆手,“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草原,我这个草原站站长才算没白当!”
尽管年岁渐长,但罗日盖对新知识、新技术一直孜孜以求。行走在满掌乡,草地上不时能看到一些绿色的薄膜。“这是无纺布,在它的覆盖保护下,新种的草籽会长得更好。”罗日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这一近几年应用起来的黑土滩治理技术,“草籽根部长得更深,抓地也更牢固,生态治理一定要讲科学!”
说着,他像孩子一样笑起来……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0日 06 版)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凡注明"来源:"环球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球传媒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环球传媒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栏目推荐
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