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哈尔滨公安反诈这一年
作者: 郭宪勇 陈思思 时间:2022-01-08 来源:哈尔滨市公安局
环球传媒网1月8日讯(郭宪勇 陈思思)2021年,哈尔滨市公安局反诈战线,披星戴月征战无烟反诈战场,争分夺秒抢抓反制黄金时间,侦查打击、紧急止付、预警防范......全面发力,时刻不停歇!
这一年,在市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克服新冠疫情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在积极组织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有序开展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全警参战、全方位出击,持续强化严打力度,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抓获诈骗犯罪嫌疑人3903名,破获案件1406起,避免群众损失近亿元。
工作十大亮点纷呈:
一是构建党委、政府牵头,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全社会反诈新格局。按照党政牵头、综治主导、行业主责、公安主打、社会各界联防共治的工作要求,建成由市联席办牵头,市委平安办、市扫黑办合力攻坚“三办一体”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引领模式,形成全警反诈、全社会反诈格局。
二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2021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立案6065起,同比下降21.28%,出现明显趋势性拐点,多发态势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落地快打机制继续全国领跑。通过落地快打机制的全面实施,对本地电诈窝点及“两卡”等黑灰产犯罪团伙开展全链条研判打击,实现了本地电诈窝点线索全部“清零”。2021年,全市公安机关铲除本地窝点12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092人,工作经验和战果得到国联办的充分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三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能力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3900余人,同比上升25.18%,创历史之最,有效震慑了犯罪分子嚣张气焰。
四是建立市域“两卡”数据库全国首创。今年以来,市联办深化“断卡”行动,将全市部分银行、运营商2000年以来的开户数据全部纳入自建数据库,建立了全国唯一市域城市“两卡”数据库,通过“断卡”模型,实时动态管控。截至目前,根据模型共比对出高危人员2万余人,管控高危两卡10万余张,真正实现涉案两卡去存量、控增量、清余量的目标。
五是涉案“两卡”最早实现了全国双向惩戒。市联席办与相关部门联合建立涉案“两卡”双重惩戒机制,将涉案银行卡、手机卡的开户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双向惩戒。目前,已惩戒3700余人,并加大向社会宣传曝光力度,达到遏制和震慑效果。
六是汇聚数据资源、实施分级精准预警,最大限度守住群众“钱袋子”。哈尔滨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融合了多方面预警数据来源,汇聚了九家科技公司的数据,形成具有哈尔滨反诈预警特色的“三方融合、九位一体”数据来源模式。建立市、区县、派出所三级预警联动机制,采取短信预警、电话预警和见面预警三种精准预警方式,全力压降发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财产损失。
七是“金钟罩警民联防平台”筑牢反诈防骗防线。哈尔滨市是除广州市外第二个使用该预警平台的省会城市。目前,注册保护人数超过433万,关注人数在513万余人,超过全市实有人口的一半以上。该平台汇聚了冒充公检法、贷款、冒充客服等多发诈骗方式的预警数据,通过点对点精准预警,最大程度减少、避免群众被骗、财产损失。
八是可视化指挥平台助力反诈工作。市局反诈中心发挥科技信息化优势,研发了“可视化指挥平台”,助力反诈工作再升级。将立案、破案、损失、预警、“断卡”、涉诈重点人员管控等数据呈现在数据地图上,形成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模式,为指挥决策、研判打击、防范治理、警情处置等工作提供强力支撑。
九是强化反诈基础建设,提升实战能力。市局反诈骗中心新办公区域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办公面积近3000平方米,科学设置了防范治理、警情处置、研判打击以及日常办公等功能区域,有效提升实战化能力和水平。
十是警企合作再助力。市局反诈骗中心不断探索警企合作新模式,依托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安防公司等的大数据优势,拓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的警企大数据支撑服务。目前,与滴滴、哈啰、神州出行、美团、饿了么、抖音、快手、京东、拼多多、德邦、顺丰、达达等企业建立警企合作机制,大数据支撑服务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以及其它刑事犯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编辑:张欣
发表评论须知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本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凡注明"来源:"环球传媒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球传媒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环球传媒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